华体会游戏问题是,现在流行的经济学五花八门,未必一概可取。显然,有些只是“政策经济学”:洪水来了,便说有利于促进第三产业;非典来了,便说有利于提高电视收看率;二战把欧洲炸个稀
还有新兴的“改行经济学”,那是把物理、数学、化学等其他学科的理论,往经济现象上生搬硬套。例如有些原来读分子物理的人,摇身一变转成了经济学教授,便把人的行为与分子的布朗运动相提并论。
我心目中的经济学,是传统的一派,源自斯密、马歇尔、费雪等人,是立足于常识和真实世界的。这一派的特点,是每位作者都从真实世界的观察出发,遵从科学的原则,提出一般化的理论。当然,随着时代转变,他们理论中的缺陷会暴露出来。但不管是对是错,他们的思想都有持久的启发力,对读者的世界观有深刻影响。
去年我到浙江大学与同学座谈,主题就是这一派经济学对我们世界观的影响。我认为,抽象一点说,影响大致是三方面:一是“区分动机与结果”,二是“反省原因与结果”,三是“调查真实世界的约束条件”。
首先,能否把“动机”与“结果”分开来看,是区分人文学者和经济学者的重要标志。在人文学者那里,善良的动机似乎总是备受推崇的。因为在他们看来,有善良的动机,才能有合理的结果。但经济学者可不这么以为。相反,他们最警惕的,就是那些会导致可怕结果的善良动机。
要知道,动机是无关紧要的,也是可以随意臆测的,关键是一种行为或政策的结果。与其品评别人的动机,不如看看事实的后果。以这样的态度去看待最低工资制度,去看待对垄断行业的行政管制,去看待价格调节政策,就不难发现,这些政策往往都是事与愿违的。
其次,学过经济学的人,往往会把别人习以为常的“因果关系”倒过来看。一般人认为,是面粉先涨价,才导致了面包涨价;但经济学者认为是面包涨价才导致了面粉涨价。即使时间上是面包涨价在前,面粉涨价在后,经济学者也还坚持,面包涨价是因,面粉涨价是果。
实际上,这种看法糅入了博弈的思想。时间在先的未必是因,时间在后的未必是果。毕竟,有谁会真的以为,先提出离婚的一方,就必定是导致婚姻破裂的肇事者呢。
又例如,一般人认为,几家大企业会勾结起来操纵产品的价格。但经济学者却认为根本不存在勾结。市场的供求关系早就已经决定了价格,企业如何摸索出这个价格,倒是无关紧要的。
其实,勾结也好,各自瞎猜也好,搞价格战也好,谁摸准了这个本来就已经被决定了的价格,谁就能生存发展;谁定价失误,谁就得亏损破产。两家寡头企业,如果他们合并了,那么原来的勾结行为,就马上变成了大公司内部的协调行动。以这样的眼光去重新审视世界上的因果关系,很多文人热衷的善恶之辩,都会显得捕风捉影,不着边际。
再有,就是对真实世界中“约束条件”的拿捏。有一次,我们一帮朋友到某酒店喝咖啡,其中一位是大经济学家。咖啡厅里有二十多位卖笑小姐,向我们搔首弄姿。经济学家看了两眼,转头就问在座的朋友:“有没有发现,她们的姿色全都十分接近,没有例外的,这是为什么?”
我说那是因为酒店的档次,决定了客人愿意出的价钱,所以姿色接近的会聚在一起。但这不算答对。正确答案的重心是:“客人不好意思逐个问价,而小姐们也不能把要价挂出来,所以这里是价格归一,同质类聚;反过来,要是个个都明码标价,那么姿色就必定参差不齐了。”动机无关紧要-股票频道-金融界